當蛀牙過於嚴重或牙齒有大範圍缺損,會進行「根管治療」(或稱抽神經),但當執行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再度感染或產生症狀時,除了再次根管治療,有的則必須施行手術性治療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口腔醫學部牙髓病科醫師左凱勻指出,最常見的是直接以器械移除根尖周圍感染源,讓牙齒保留最後一線生機的「根尖手術」。

一名33歲謝先生在接受全口評估時發現,上顎側門齒有疑似根管穿孔問題,合併持續疼痛,經再次根管治療後仍持續有症狀;另外,診所轉診來的31歲劉小姐也有上顎側門齒持續疼痛問題,而此顆牙齒為完整假牙,若移除過長的牙釘會有斷裂的高風險,不適合移除假牙及再次根管治療。2位病人都接受顯微根尖治療移除感染後,再以生物陶瓷填補牙齒,術後狀況恢復良好。

左凱勻醫師表示,根管治療後的再次感染,雖然再次根管治療成功率高達7成以上;但有部分複雜的根尖內感染、根尖外感染、囊腫及異物反應,根管治療達不到患部,必需採用根尖手術才有辦法治療。傳統根尖手術採用局部麻醉,醫師肉眼使用一般牙科手機操作切除牙根。根據回顧性研究文獻統計,傳統根尖手術的成功率為4至9成不等,落差甚大,與材料選擇及醫師的臨床經驗有關。

所有助聽器不外由傳聲器(話助聽器筒、放大器和受話器(耳機)三個主要部分組成。傳聲器為聲電換能器,將外界聲信號轉變為電信號,輸入放大器後使聲壓放大到1萬乃至幾萬倍,再經受話器輸出這個放大後的聲信號。助聽器還應包括電池能源以推動機器工作。由於不同性質、不同程度的聽覺損傷機能差異也不同,因此裝置音量調節、音調調節、最大聲輸出調節、電話拾音等設備,以及O-M-T(關斷-話筒-電話)三檔開關都是不可缺少的。耳聾患者絕大多數是感音神經聾,其中相當多的人具有重振陽性現象。他們對小聲聽取感到困難,但稍響的聲音又難以忍受,響度感覺的動態範圍明顯縮小。由於電子學上採用 AGC或PC線路實現壓縮和限幅功能,以使這類聾人較滿意地應用助聽器克服聽覺障礙。

但現在的根尖手術已轉為搭配顯微鏡操作,文獻顯示高達9成以上的成功率。術前以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(CBCT)評估骨頭缺損,術中皮瓣翻開切除高度感染風險的牙根末端,使用精細的超音波器械,搭配高倍率顯微鏡操作,顯微根尖手術能夠完善地去移除根管內部感染部位,使用與人體生物相容性高的生物陶瓷充填牙齒空腔,必要時搭配骨粉及再生膜的修補,最後再用細微的縫線縫合傷口,完成治療流程。

左凱勻醫師說明,對於使用假牙者,其贗復物無法拆除,如有完整良好的假牙但根管內有很長牙釘,或是對已經再次根管治療失敗的病人來說,顯微根尖手術是他們免於被拔除假牙、真牙的最後機會。不過,如經牙醫師評估無法保留的牙齒、某些無法手術的特定牙齒位置、急性感染需立即處理者,或是有些身體疾病不建議手術者,不建議採用助聽器價格顯微根尖手術,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其他方式處置,例如拔除牙齒等治療。

左凱勻醫師強調,不論做何種牙齒治療,完整且健康的自然牙還是助聽器推薦最好的。因此提醒民眾每天都要做好口腔清潔,以及每半年定期找醫師檢查,如此才能預防或提早發現牙齒問題,避免落到需要根管治療的程度,才是對於牙齒最好的保護。

助聽器(hearing aid)是幫助聽障者改善聽力不良狀況的裝置,最早期的助聽器是耳筒,其構造與用法類似平常的漏斗。進入二十世紀,依據近似電話的原理,有人設計出電子式助聽器,其內部主要有三大部分,一是麥克風(microphone),一是增波器或稱擴大器(amplifier),一是接收器(receiver),聲音由空氣振動而先經過麥克風,轉成電流,經過增波器放大後,傳進接收器,再把電流轉成聲波,使聽障者感應到聲音。1920年代,助聽器使用真空管,到了1950年代,為電晶體取代,1980年代,半導體晶片將助聽器的效能再進一步提昇。按照聲音傳導方式區分,助聽器分為空氣傳導式(air conductive)與頭骨傳導式(born-anchored)兩大類,大部分助聽器屬空氣傳導式,依其外型可大致再分成四種:1.口袋型,麥克風及增波器製作於一香煙盒大小的單元內,可置入口袋,以電線連接著插於耳道之接收器;2.耳掛型,將所有組件製作成一小型彎曲的單元,可掛於耳後,並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3.眼鏡型,將所有組件置入較粗厚的特製眼鏡架內,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4.耳道型,根據配戴者的耳道塑模,將所有組件置入一微小的單元內,可完全插於耳道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casthornts 的頭像
    lucasthornts

    lucasthornts的部落格

    lucasthor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